從“我必須贏”到“我是我自己”


经过16天的新年假期,孩子们重新回到中心,仍然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年幼的孩子们尤其如此,例如筱荟一坐下便主动翻开 Morning Worksheet,检查自己未完成的部分,而糖糖则四处观察,看看朋友们是否都来了。她们不仅记得每天的学习流程,还会提醒老师准备她们喜爱的茶点。孩子们的投入很快感染了我们,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生动而温暖。

筱荟是个性格争强好胜的孩子,不论是写字、手工,还是绘画,她都希望自己是最快、最好的。假期前,她的这种竞争心理已有所缓解,但在长假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在今天的专注活动中,她看到A同学比自己更快完成智力玩具,情绪瞬间失控,将对方的作品弄散了。A同学气愤之下也还以颜色,拆毁了筱荟的玩具。筱荟随即大哭,躲进桌子底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先安抚了A同学,然后轻声引导筱荟到办公室,耐心询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A同学。筱荟坚定地回答:“我一定要赢!I must win.”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赢呢?” 这次,她沉默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她或许还无法清楚地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但这个沉默已经是她觉察的开始。

接着,我问她是否还想继续参与活动。筱荟低下头,说自己不想玩了,因为她赢不了A同学。她的观察力很敏锐,确实在智力玩具的操作上,A同学比她熟练。但我想让她明白,学习的意义并不在于输赢,而在于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我温柔地对她说:

“老师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赢了,而是因为你就是你自己。即使输了,老师对你的爱也不会减少。既然如此,你愿意再试一次吗?”

听完后,筱荟抬起头,坚定地点了点头,重新回到了活动中。

从竞争到觉察,引导孩子找到真正的价值

在心智成长教育的视角下,孩子的竞争心理往往源于未被觉察的信念,比如“赢了才有价值”或“输就不够好”。但当他们被引导去觉察这些念头,并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时,信念的力量就会松动,内在的自由便能生根发芽。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在输赢之间挣扎,而是帮助他们在每一次经历中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真正的成长。当他们明白“我值得被爱,与输赢无关”时,他们便能从竞争的束缚中解脱,转而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