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活力從心開始:心有熱忱,就會活力。☆

生命充滿著熱情、積極、快樂與幸福。

☆ 我是幸運能量☆

成功的人都是非常認真努力過的人,但並不是每一個認真努力過的人都能成功。

夢想的力量

偉大的夢想,需要豐足的力量來達成。 豐足的力量,從心念開始。 運用心念的力量,讓夢想輕鬆達成。

淨化心靈工坊

一個孩子稱爲“家”的場地,一個讓成人找到“自我”的地方。

報章報導

心靈是否需要大掃除? 心靈又該如何清理呢?

爲何語文能力差? 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

語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以下3大層面來分析:閱讀、思考、與表達。

要素1:閱讀

現代人普遍的現象是不喜歡閱讀文字、只愛看圖片;不太會寫文字,只會敲鍵盤。

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傳播科技的發展。以前的傳播是以文字為主,兒童的娛樂就是看故事書,要聯絡朋友只能靠寫信。但是現在,網路、電視、手機相當普遍,人際之間的溝通雖然更方便,但是對於文字的應用能力也大幅降低。今年4月,台北市針對國小學生進行國語文能力抽驗考試,結果發現,愈常上網、看電視時間愈長的學生,語文能力的通過率愈低。

因此,現在的年輕人不習慣閱讀長篇而複雜的文章。然而,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最重要管道,閱讀能力差,就無法有效的學習與累積知識。

許多人以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能力。事實上閱讀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需要練習。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閱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3個面向來看:

⊙ 擷取資訊:能否從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 解讀資訊:能否正確解讀資訊所代表的意義。

⊙ 判斷力:能否將閱讀的資訊和既有的知識與經驗連結、判斷,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養成閱讀的習慣,便能提升自己對於複雜文字的理解能力,加快知識吸收的速度。



要素2:思考

除了閱讀文字的能力降低之外,年輕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在退步。「說話沒條理、沒重點,是因為思考沒有邏輯,」周中天認為,要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作。

口語溝通和文字書寫是不同層次的語言活動,必須透過嚴謹的思考過程,才能寫出一篇通順的文章。

因此,平時要給自己寫作的機會。周中天就鼓勵學生參加報紙或雜誌讀者投書,訓練自己用簡短的幾百字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寫日記也是很好的方式。



要素3:表達

表達能力差的另一個原因是字彙太少。

「現代年輕人用語太過簡單,沒有層次,」政治評論家、曾出版多本關於語言研究書籍的南方朔表示。「生氣時,只知道用『生氣』這兩個字。」但是,表達生氣的字彙其實有很多,恨、怨、怒、咆哮等等都是。

這又與閱讀有關,文章看得少,知道的字彙就不多。因此,常常無法清楚表達,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對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其實相當不利。

當然,我們不是文學作家,不需要對文字精雕細琢。但是如何說得精準與明確,卻很重要。假設你是電玩遊戲企劃人員,當你設計好一款遊戲,你必須和美編溝通,你希望角色人物的設計呈現什麼感覺或特質,背景畫面有哪些元素等等。「描述得愈具體、愈詳細愈好,美編才有辦法做出你要的東西,」遊戲橘子研發處專案主任王文瑋說,「遊戲企劃人員不僅要會設計遊戲,還要會表達。」

專業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具備良好的語文能力,更可以為你在職場上的表現加分。


孩子要在未來獲得成功需要哪些能力?

21世紀對於工作能力的需求已傳化, 高科技經濟已轉型為知識經濟,這導致未來的工作需要更複雜、更密集的人際互動,因此具備互動能力的人將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產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

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skill)依靠的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溝通。 目前多數企業徵才時,都會將語言表達與溝通列入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因就在於許多工作都是跨部門的合作,需要頻繁的溝通,再加上一切講求速度,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

根據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士托尼·瓦格納博士(Dr. Tony Wayner)在《教育大未來》(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提出未來人才必備的7個關鍵能力:

① 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② 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力 collaboration across networks leading by influence-teamwork;
③ 靈活性與適應力 agility and adaptability;
④ 主動進取與開創精神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ism;
⑤ 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 effective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⑥ 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 access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⑦ 好奇心與想像力 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

☆ 語文學習快樂假期營 ☆

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skill)依靠的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溝通。 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士托尼·瓦格納博士(Dr. Tony Wayner)在《教育大未來》(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提出未來人才必備的7個關鍵能力中的第⑤個能力就是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 effective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語文能力的表現可從語文知識(詞彙量及文法)及策略能力(運用)中發現。 爲何孩子的語文能力差?


淨化心靈工坊將在11月的假期舉辦“語文學習快樂假期營”。

語文學習快樂營的教學方式是涵括:

① 遊戲學習(play-oriented learning);
② 視覺學習(visual-aid learning) 及
③ 研究性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重點不在語文本身,而是如何活用語文,達到有效的學習。

精細運動機能 Fine Motor Skills

精細運動技能是小肌肉運動的協調,例如發生在手指,通常在與眼睛的協調。

精細運動技能是技能,其中包括一個精緻的小手,手指和拇指肌肉控制使用。生活及學習中的許多任務必須運用強而有力的精細運動機能才能完成任務,如寫作,繪圖,剪割,運用叉子或湯匙,螺紋珠,移動拼圖碎片,拉拉鏈,扣扣,及綁鞋帶。

如果沒有發達的精細動作技能,一個孩子可能在執行生活及重要任務時會遇上困難。

孩童的動作發展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化、多樣化,而動作發展除了需要身體生長、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成熟外,還需要個體與環境充分的互動才能達成。

孩子必頇先具備基本的動作能力,才能進一步運用,更進一步形成應付日常生活的動作技能。

現代的社會,孩子在成長過程接觸許多資訊,而有時往往忽略了動作發展,形成動作發展遲緩或困難,是會嚴重的影響其基本的姿勢控制、行動、操作性活動與書寫等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因而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

在兒童時期如果沒有讓小肌肉得到恰當的訓練,孩子將會面對的問題是:
1。沒有力氣寫字
2。眼睛與手部的運作連接得不順暢
3。身體缺乏平衡點,走或跑時不平衡
4。由於精細運動機能不良,孩子對學習缺乏熱忱因爲許多的任務孩子覺得太難應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自然重要;可是缺乏發達的精細動作技能的孩子,對於學習的過程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以退縮。


八大智能

根據美國教育研究所教授卡德納(Howard Gardner)的研究指出,人類至少有八種智能;但他們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在很多時候,都是以群體方式運作。

例如:成為一個成功的小提琴家,並不單單依賴「音樂智能」就足夠了,同時還需要靠「身體運動智能」來發揮精密的技巧,並還需擅用「人際智能」來與觀眾溝通,甚至選擇好的經紀人。

不過,即使一個人可能在任何智能上都沒有特殊的天賦,但經由能力的組合或整合下,還是可以在某個角色上,有很突出的表現。

那麼,這八種智能到底是什麼?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擁有這些智能的人,會有什麼特徵表現嗎?從卡德納的研究中認為:

⊙語文智能:
指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無論是演講、寫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與人溝通的能力都包含在內。這樣的人擅長用語言來說服他人、或用文字來記憶訊息資訊,也喜歡透過語言來教導與學習。

⊙邏輯數學能力:
指數學、邏輯與科學方面的能力。人類從嬰幼兒開始,便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由具體而抽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並開始運用數字、邏輯或是抽象符號來做運算、量化、推理、發問和解決問題。

⊙音樂智能:
指瞭解、創造、與運用音樂的能力。包括能欣賞、唱和、創作等等。幼兒期是培養孩子對音樂感受力最佳的時刻,他們容易從聲音中獲得安定,並從中了解和掌握人事物的內涵及運作方式,是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途徑。

⊙身體運動智能:
指使用全身或身體的一部份,解決問題和製造作品的能力。以不同的觸覺經驗、演練操作,做為內在能力的積蓄,而後再傳達出來的重要方式。像舞蹈家、運動員、外科醫師、及手工藝家等,都是展現出高度發展的身體運動智能。

⊙空間智能:
指能針對所觀察的事物,在腦海形成一個模型或圖像,並加以運用。例如:航海時,腦中會浮現地圖,以掌握自己的方向。另外,下棋,也是空間智能充分發揮的明顯例子。

⊙人際智能:
指了解他人、與人合作的能力。他們喜歡人群,透過與人互動交流,認識外在的世界。領袖型人物很可能具有高度的人際智能,而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推銷員或老師,也同樣會需要人際智能的發展。

⊙個人內在智能:
指一個人自知與自處的能力,能統整自我的內在的世界,尤其是情感與情緒的辨識和調整。一個具有良好個人內在智能的人,比較能掌握自己,並且對自己有積極的看法。

⊙觀察自然智能:
指能觀察、與辨別有關動物、植物、礦物等自然生態現象,並對人類活動,包括文化、行為、環境有整體分析的能力。而且不但會判斷某件物質的價值,也探索人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

出處: 《學前教育月刊》1997年4月號,p.24-27


Let's look at each of the eight intelligences, according to descriptions by Gardner (1999), Checkley (1997), and Armstrong (2000).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learning in each intelligence will be discussed.

⊙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seen in the ability to read, write, or talk to others. This intelligence is highly valued in schools. A primary focus in the early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s literacy development, which demonstrates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Storytelling is a teaching strategy that allows the caregiver or teacher to weave in concepts, details, or goals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the children. Storytelling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and in many cultures as a medium to share knowledge.

⊙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refers to logic and mathematical ability. The ability to use numbers, understand patterns, and exhibit reason are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Certainly, mathematical learning is valued, as evidenced in school curriculum. Categorization, for instance, is a teaching strategy that i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for young children and supports logical learning. Children as young as 3 and 4 years old enjoy sort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categories, some that they create and others created by those around them. A 4-year-old might sort items by color, then by size, and then according to use. Older children could also record their findings, creating charts and displays of their categorization findings.

⊙ Spatial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create a visual image of a potential project or idea and then act on this visualization. Think of bridge engineers or interior decorators who must be able to "see" their ideas before creating them. Visualization is a powerful teaching strategy in spatial intelligence. A kindergarten teacher might ask a young child to close her eyes and see a gingerbread man running from the fox before she begins to draw a picture to represent the scene. Visu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rehearse the steps or sequence of a task before starting the activity.

⊙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use one's own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as a medium of expression or to solve a problem. A ballet dancer and an Olympic athlete are examples of people who have refined their bodily-kinesthetic skills or intelligence. The use of manipulatives in teaching math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with other intelligences. Many young children touch their fingers as they count, using their own teaching strategy for learning the sequence of numbers.

⊙ Musical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perform musically or to produce written music. People who are highly skilled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think in music patterns or see and hear patterns and are able to manipulate these patterns. Do you remember singing your ABCs?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teaching strategy that helped you learn the alphabet. Songs for counting, colors, names, and other familiar objects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musical intelligence.

⊙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is the sensitivity one has toward others, along with the ability to work well with other people, understand others, and assume leadership roles. Sharing is a way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use their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All ages benefit from sharing and interacting—children can share with peers as well as with children older or younger than them.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the child, caregivers or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heir amount of involvement in the directions and guidance of the sharing situation.

⊙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is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one's self (who one is, what one wants, and a realistic sense of what one can do) and the ability to act according to this knowledge. Modeling true-felt emotions with young children provides an avenue for children to observe the range of emotions of others. Once a child reaches school age, curriculum is often presented in a neutral format, with little emotion shown by the teacher. Expressing joy, passion, disappointment, or other emotions sends a message that emotions are part of learning and are welcome in this setting.

⊙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is used to discriminate among living things, such as plants or animals, as well as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such as weather or geology. Farmers, botanists, and hunters are examples of roles where this intelligence is used. Spending time outside on a regular basis facilitates 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 Touching, seeing, and smelling plants outdoors is far different from looking at pictures of the same plants.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lants is 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as young as age 3 or 4. Young children are very observant and can use their 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 abilities with the abundance of natural materials outside their setting.

Armstrong (2000) outlines four key points in MI theory: (1) People possess all of these intelligences, (2) most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further in each of the intelligences, (3) the intelligences work together, and (4) there are numerous ways intelligence can be interpreted within each category. Gardner's work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led educators to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By A. Driscoll|N.G. Nagel
Pearson Allyn Bacon Prentice Hall

主動學習

培養觀察力之後,孩子會主動學習


1. 何謂觀察力

孩子往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尤其是對細微事物的感受力,更是遠遠地超過大人。讓孩子用心去觀察「微不足道」的東西,讓他們沉浸在探索與感受的喜悅中,進而爆發真正的觀察優勢。尤其是對自然的觀察,更可奠定他們的智能發展。

「自然觀察智能」是多元智能的一環,具有自然觀察智能的孩子,對自然界以及生長在其中的動物、植物、礦物有著高度的關懷與興趣。大自然包羅萬象,若能引導孩子多觀察自然、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的觀察能力就能自然地得到提升。


2. 觀察力與學習的關係

孩子一出生就對於周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相信妳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盯著孩子無邪的臉龐,看著他的眼睛咕嚕咕嚕的轉;看著他觀察周遭環境;看著他用小手觸碰著他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他漸漸成長,開始嘗試許多新鮮的活動,在追逐、遊戲中,不小心的碰撞,讓他嚎啕大哭,但也學習了什麼是疼痛。

沒錯,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訊息都是一種觀察力,包括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以及痛覺等六大感官。

一個孩子對於世界產生好奇,於是主動的去看、去聽、去觸摸,而在這些觀察的人事物中,一定有某些是孩子感興趣的,於是形成一種循環的過程。

由觀察產生興趣,從興趣中又開始思索,再從思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知識,由知識中了解這個事物,就此周而複始,一次次的循環,一次次的了解、學習。

“觀察力” 雖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細微,但是卻掌控著孩子成長學習的成敗。



專家表示,觀察能力是由人體的五官出發,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痛覺、味覺、嗅覺來達成學習。其實家長們可以平常家裏既有的人事物來訓練孩子,以下我們將分為3大重點來說明:培養孩子觀察力家長應該怎麼做?

˙鼓勵孩子親身體驗

˙陪孩子克服困難

˙提供孩子適度的環境



影響孩子觀察力的因素
內在外在不佳,觀察能力自能無法發揮
1. 孩子的因素
2. 環境的因素

如何提升幼兒的 觀察力
生活有色彩,孩子會發光
1. 帶孩子去旅行
2. 營造情境
3. 讓他們塗鴉
4. 讓他們動一動
5. 針對孩子的喜好設計觀察活動
6. 幾個培養觀察力的好辦法

(資料來源/摘錄自分齡小天才電視節目)


繼續閲讀 自然觀察力,不可忽視的第八種智能!

淨化的力量

你是否總覺得身、心疲憊,對於生活的常規已再也提不起勁來,覺得自己沒有了活力?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話,你來對地方了。

我們生活在忙碌、競爭的功利社會裏,心情緊張、情緒起伏不定,這是常有的狀況。然而,面對快速的人、事、物的變化,在承受許多打擊、挫折與無奈之下,若你不懂的如何調適及紓解,就會帶來許多痛苦。

一個人無奈地忍受不愉快的情緒,日子久了,就變得無助,覺得沉重而沒有希望。這時,人就會變得憂鬱。 憂鬱好比傳染病,加入不及時紓解,就會在心理世界活躍起來。當它蔓延到一定的程度時,生活開始變得沮喪、身心疲憊、甚至覺得活著是沒有意義的。

不愉快的情緒令人嬾得動,不願意與人交往,用悲觀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開始變得沒有衝勁及活力。許多人生活的不愉快,但沒有警覺到它的危害;因此,損及身、心健康。

生命是一個充滿不同體驗的過程,生活環境不斷地變化,不同的遭遇接踵而來,因此需要強勁的活力;有著活力的生命能夠輕鬆的適應、忍耐及應對生活的一切變化。

對生命的熱愛、積極的態度並非偶然,也並非是一部分人的專利,若是懂得不被負面情緒所牽動、保持著一顆平靜的心,看待事情的視野也變得曠濶,生活就會變得更積極,生命就會變得更美好。

歡迎有興趣了解此課程的你來點詢問。聯絡:楊老師 012-215 5511。

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大自然的奧秘,是激發孩子觀察力的潛能源頭




1. 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小孩子的觀察力啟發,最重要的根本與來源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孕育人類智慧的搖籃,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經常帶領著小孩子到大自然去接觸、去感受,家長就可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給小孩子在潛能方面一種無止盡的拓展。


2. 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

父母親也許是外行人,但可以扮演推手的角色,可以帶領孩子到大自然裡,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在大自然裡找答案。換句話說,孩子只須跟著父母親一起到大自然裡,就可以很放心的、很快樂的來培養他們的觀察力。


3. 如何開發孩子的生活經驗?

孩子的潛能需要不斷地激發,它才可以發揚光大。大自然是最好激發孩子潛能的因子,帶我們的孩子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讓大自然來啟發我們孩子的潛能因子。

觸覺經驗: 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孩子去抱抱樹、樹皮,摸起來粗粗的、硬硬的;在草地上打滾,小草摸起來滑滑的、軟軟的,感覺很不一樣。沙子跟泥土的感覺也不同,摸摸石頭,石頭上面有青苔和沒有青苔,兩者摸起來不一樣,藉著大自然來開發孩子的觸覺經驗。

聽覺經驗: 讓孩子置身大自然中,仔細傾聽各種聲音,風吹樹葉聲、昆蟲嘶叫聲、小鳥鳴叫聲,沒有哪個音樂家能夠譜出這麼微妙而和諧的音樂。傾聽這些美好的聲音,不但可以開發孩子的聽覺,也使孩子的心思變得細膩。

嗅覺經驗: 置身大自然中,鼻子可以嗅到各種各樣的氣味,花的香味、草的氣味、太陽曬在石頭上的味道,清新的空氣讓人心神舒暢。

視覺經驗: 走進大自然,經常會被一些美麗的色彩所吸引,各色各樣美麗的花朵,你仔細觀察,樹葉除了綠色之外,還有枯黃色、橘紅色等等。在大自然中還可以享受色彩的交響曲,也可以在小溪邊戲水,觀看小魚小蝦的游泳、彈跳的優美動作。常常帶領小孩接近大自然,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開發孩子的潛能。

當小孩子用眼睛、耳朵各種感覺去接觸大自然,他一接觸心裡一定有所感應,使他自己在大自然中、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感受的東西,用他的方式呈現出來。

4. 如何擴充孩子的觀察力

擴充觀察力最好的一個媒介就是大自然,其實只要一張圖片就可以完成了,譬如說你帶著小孩到野外,請他看一片枯葉,小孩子也許不會注意到這個枯葉,可以問一些問題,例如:我們人有臉,葉子有沒有臉、有沒有表情?你可以引導他去看,然後你可以問他這是什麼東西。

(資料來源/摘錄自分齡小天才電視節目)


繼續閲讀 良好的觀察力對孩子有什麽幫助?

培養孩子閲讀的興趣



閱讀是培養一個人能力和知識積累的重要方式,利用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培養,能幫助孩子積累知識、開拓眼界,所以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閱讀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專家給家長的建議。

人從一出生,就會睜大兩眼看世界,看大人的行動。看實際動作,而不是聽大人的理論演講,這是動物本能,是人類天性。因此,我們應該選擇以情節取勝的真實故事書,不要大而空的。

美國的優秀作品多以情節取勝,無大話、空話。以美國受到全世界歡迎的風趣幽默的卡通片為例,它片中的主人翁可愛的小不點,幾乎都是外表一點不美麗,甚至很醜的小人物,但是,他們誠實、勇敢、善良的實際行動卻十分感人,讓人喜愛。這不正是在教育孩子去識別好、壞人嗎?抽象、空洞、不切實際的理論終究要被孩子們厭棄,但是,孩子們將要走很多彎路,在成年之後還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英國一位著名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本質,不是去聽他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為此我向家長建議:
1、 三歲以後父母應多給他讀短小而精悍、真實的故事書。
2、 六至10歲除了學習學校知識外,讓孩子看些自然、科學小知識叢書。如“十萬個為什麼?”等。
3、 11至15歲是人生讀書的關鍵期,如果大人不注意孩子一旦染上看不健康的書籍,不但功課跟不上,而且還會走上人生的彎路,使其終身受害,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別強,家長

應多給孩子買中學生優秀作品,古今中外的名人巨著​​。

你一定要相信專家的告誡“一個人讀什麼樣的書,也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一條真理。為此,家長一定給孩子選最適合孩子讀的健康書籍,這對孩子健康成長十分有利。


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閱讀興趣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知識,同時還能幫助孩子提高認知能力,開拓他們的眼界。

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很多父母都為孩子上課不專心,做功課時寫一個字玩一下而苦惱,家長問我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孩子專心?」


其實,注意力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凡是新奇、快速、會動的東西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它的本質是短暫的,注意力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很久,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它像飛機場的塔臺螢幕一樣,要不停的更新,以免敵人突然冒出來,萬一沒看到,就會喪命。因此,大腦一旦熟悉了那個東西,知道它無害,便不再處理它,我們就有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了。小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很短暫,只有動機可以使它變長,因為動機決定大腦資源的分配,小孩對有興趣的東西,例如螞蟻搬家,可以端詳很久。要使孩子專注,必須從動機下手。  



因為人類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閱讀是文明加給它的額外負擔,因此閱讀不是本能,而是習慣。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因應外界的要求而改變。為了閱讀,大腦做了很多調整,例如借調原來處理臉的部位來處理文字。實驗發現,文盲的大腦跟識字者的不同,就是一例。   

一個平日不閱讀的人要他看書,他會很吃力。不是他看不懂字,而是他沒有閱讀習慣,注意力維持不久,眼睛會一直跳開。因此,孩子從小要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看得下書。培養專注力不難,可以從親子共讀著手。讀書時,把孩子抱在懷中,因為懷抱是溫暖的,孩子會喜歡,加上父母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孩子感到被尊重會很快樂;一旦孩子把閱讀跟快樂連在一起,動機就產生了,大腦的資源就會分配到閱讀上。當孩子讀的文字量越來越多時,他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長。所以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孩子功課做得慢、不專心,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孩子大腦有毛病,而是作業太無趣。在責罵孩子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功課內容,說不定連我們大人也坐不住。(試想:你能夠坐在椅子上抄十遍課文而不動嗎?)美國極力提倡作業跟生活結合,就是發現當所學能所用時,孩子會好好學習。與其責罵孩子不專注,不如改善作業內容,使孩子自動專注。

另外一個能夠改善專注力的方法是運動。研究發現,當人們專注做一件事時,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血清張素的濃度都很高(治療「注意力缺失和過動」(ADHD)的藥——利他能(Retalin),就是使大腦分泌較多的多巴胺)。研究也發現,運動到某個程度時,大腦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都跟學習與記憶有關,所以孩子運動後的學習效果比較好,記憶力比較強。  

因此,孩子不專心時,不要罵他,因為他的大腦本來就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大腦可以改變,我們要「引誘」他改變,孔子不是說教育要「循循善誘」嗎?我們一定要了解閱讀不是本能,它是人類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要耐心去引導孩子,再利用運動來幫助孩子學習,使學習變得容易、有趣。

當孩子喜歡學習時,他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因為天下所有的門都會為喜歡學習的人而開,將來他就無往不利了。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